也许你也和我一样,出生普通。日复一日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普通的薪水。
也许你也和我一样,也向往着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向往着财务自由。
最低层次的财务自由指财产性收入达到或超过劳务性收入,就是说哪怕是不上班不干活天天在家躺着,仅仅依靠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也能维持现有的生活质量。当然真正的富足不再于拥有财富的多寡
但今天我们不讨论哲学,今天我们要谈的是钱,为什么富人明明是在游山玩水,却比在上班的我们赚的还多?究其原因,就是富人不干活的时候,他们的资产也在源源不断的产生收益,富人创立的企业不会因为老板不上班就停摆,它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润
资产:指一切能带来现金流入的东西,常见如:出租的房子,国债,基金,公司股权(股票),债权(如P2P,拍拍贷散标),理财产品(如拍拍贷推出的不同期限的彩虹,拍活宝)等等。咳咳,
收入大致可以分为3种:(灰色收入不列入考虑)
1,劳务性收入
2,财产性收入,
3,接受馈赠,继承,和偶然所得。
提高收入的方法不外乎从这三大方面着手,下面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好好分析分析这三大收入方式:
先从第三种收入方式开始:
【馈赠,继承,偶然所得】:出生普通,虽不算家徒四壁但也无甚财产可继承,预期也不会有什么大富大贵的亲戚朋友忽然跑来送我一大笔钱财助我脱贫,走向小康。我亦信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褚时健老先生的话犹在耳边:“人活着世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至于买彩票中500万就太虚无缥缈了,尽管身边很多人非常热衷于此。 投资人应该做的是押注于大概率,高度确定的项目,买彩票赚钱是小概率的,长期看注定亏钱的
很明显,对我而言,对大多数人而言,此路不通,
那么再来看第一种收入方式:
【劳务性收入】:如果套用会计语言,这应该算是大多数人的“主营业务收入”,顾名思义,所谓劳务性收入就是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的收入,比如在CBD上班,在工地搬砖获得雇主发放工资。
但凡有手有脚四肢健全,找个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老老实实4k一月做企业螺丝钉,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能维持温饱,省着点还能有2K+结余。
不过若想更进一步提升劳务性所得:升职加薪,对于性格孤僻呆头呆脑初中毕业的我而言显然机会渺茫了。尽管知道这样想不行。胆小怕事身无长技,创业就更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
主营业务不行,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向剩下第二种收入方式转型:
【财产性收入】:感谢喜欢看书的习惯,有幸接触到不少经济学,商业管理的书,让我了解到除了以上收入方式外还有财产性收入这条路:减少负债,不断增加资产。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古人诚不欺我。经过长的时间积累,看起来收益率不怎么高的资产,在复利的威力下增长也非常可观:
拍拍贷拍活宝利率在6%以上,按6%折算,10年可增长1.8倍,若持有40年可增长10.29倍。而13%的陪标,10年增长3.39倍,20年增长11.5倍,40年增长到惊人的132.7倍.
若能长期维持15%,10年便可增长4.05倍,20年增长16倍,30年增长66倍,40年增长到267倍!
据我所知,目前拍拍贷不少散标高手甚至能达到年化17%。
以下为自制40年复利表,供参考:
中国人储蓄率位居世界前列,勤俭节约更是传统美德,可是受儒家农业社会士农工商体系及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影响,我们对金钱对商业总是有着畸形而矛盾的认知,一方面宣称“钱财如粪土”,认为“无商不奸,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邪恶卑鄙”,一方面又对财富趋之如骛,刻意炫耀。
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90后打工仔,身边勤劳节俭的人比比皆是,可都不是特别善于理财,要么特别保守,一点风险也不敢冒,有钱只存银行(节流了但却没能转换为资本),或花费巨资盖房子(在农村盖的房子之大往往远超居住需要,过度建设形成闲置浪费)。要么极端激进,冒巨大风险在股市追涨杀跌,意图一夜暴富,期望值之高全然不顾商业规律。
财产性收入提高之难,就难在开始,一开始起点低,可投资资本少,收益率再高绝对收益也微乎其微。所以投资的前期是最痛苦的,因为你几乎感觉不到财产性收入的存在,还会面临各种阻拦,自我怀疑和诱惑:名胜古迹山川大河之美引得你心驰神往,天猫淘宝商品琳琅满目……
可是旅游和购买消费品并不是投资,消费其实是一种增加负债的行为,因为消费品不会带来现金流入,只会让现金流出。想通过财产赚钱,就必须先放弃部分享受(削减负债),将这部分原本用于消费的钱转换为资本(增加资产),然后再持续不断的将收入转化为资本,并让资本开始自我积累。
以下自制简易曲线图,一开始劳务性收入随着工作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增长,财产性收入在45岁以前是一直低于劳务性收入的,随着年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大约45岁到达临界点,然后两种收入开始分化,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明显比劳务性收入增长快,并且越来越快(资本是不会睡觉的),而劳务性收入在65岁左右退休后开始剧烈减少。